避开正面铺叙以侧面写之,最经典最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。譬诸鲁迅先生的《药》,其真正的主人公“夏瑜”始终未见出场,但他的性情、事迹以及那深沉的遗憾,又最终都体现于别人对他的言说或母亲对她的祭奠中。作者侧面写之,不仅不损害这个人物的生动性,更添了不知多少戏剧性。再如《三国演义》最经典的桥段之一“温酒斩华雄”:
……(关羽)出帐提刀,飞身上马。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,喊声大举,如天摧地塌,岳撼山崩,众皆失惊。正欲探听,鸾铃响处,马到中军,云长提华雄之头,掷于地上,其酒尚温……
作者并未正面描写关羽如何与华雄战斗并最终如何取胜,而是轻轻地在那里摆上了一杯酒,又刷刷点点地给出围绕着那杯酒的“众诸侯”相,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——兼是刘关张集团的立身之战——便写好了。正面写来会怎样?以罗贯中之能,必也不会差到哪儿去;但若拿掉了那杯酒,再拿掉了那些众生相,而代替以“龙旂阳阳,和铃央央……战之正酣”之类,便很有可能写不出这一场“立身之战”的特殊性——继而,惟《三国演义》平添了一个普通的战斗场面而已……
好了,这也大约知道什么是“侧面描写”了,也知道这样写的好处了,还有什么可说的吗?还有能比“温酒斩华雄”或《药》更好的例子吗?——我国文学无奇不有,不绝不纳,还真有这样的例子;其尤然值得说之的是,那还不是一篇小说:
大漠风尘日色昏,
红旗半卷出辕门。
前军夜战洮河北,
已报生擒吐谷浑。
何必说王昌龄的这首诗是侧面描写的极致?
此系唐人王昌龄的《从军行七首•其五》。是的,就这么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,不论整体构思的难度亦或者精准遣词造句的难度,亦或者故事本身的复杂性,都不输于篇幅要大上许多个数量级的《三国演义》或《药》;而这一切难度的主要实现方式,正“侧面描写”也。
此如:1、这首《从军行》显然写的是一支军队、一场大胜,惟最终建功的却非那支“红旗半卷出辕门”的做好了万全准备的唐军主力,而是他们的“前军”——主力还没走上多远呢,已经得到了回报:不用去了,贼首都捉住了,活儿都替你们干完了!主力、前锋,任哪一方在此诗中都没露出正面,全是侧面,但又丝毫不会教人觉得“写少了”亦或是“没写透”。
彼之罗贯中写刘关张如何立身,斩罢华雄而“其酒尚温”;此之王昌龄写大唐将士如何锐不可当,擒住贼首而主力刚出辕门——异曲同工,篇幅却仅止二十八个字,更凝炼更登峰造极的温酒斩华雄也!
王昌龄具体如何实现的这一文学奇迹?
即此:2、王昌龄竟是如何实现的这一文学奇迹?一如前述,粗看只道是寻常,就是巧妙地只展览了诗中的每一方最有魅力、最见戏剧性的一个侧面。——唐军主力顶着阿尔泰山、天山、昆仑山夹出的喇叭口的狂风,半卷红旗,欲降低阻力;神鬼莫测的大自然或同样不可预知的敌军,皆停止不了这样的进军——惟写此侧面,别的不写。以及:唐军前锋旋风闪击、快马报捷的侧面——别的也不写。——但,加在一起成什么样?在读者心中二次处理之后成什么样?成:整支唐军乃至整个大唐,不动之时如山,动则侵凌如火。
总之是侧面加侧面,却有:浑然一个大到遮天的历史的正面向你我等读者压过来。
然而:3、真就这么简单吗?真就只是留给读者足够丰富足够抓人的侧面,任他们自己加工出一个正面就够了吗?
自是不够,远远不够,事关作者用字层面的具体讲究;而那底下,又须是他王昌龄真的见过那样的队伍,真的见过那样的胜利。譬诸“红旗半卷出辕门”的那个“半”字,下得如此清晰,刻骨的有力,岂是一般那种安坐书斋的“推敲”可得?——还是那话,一则以他的文学天才,一则以他必须真的见过。
再如“前军夜战洮河北”,非亲临其事或亲耳听同袍说起,一般作家谁敢写“夜战”?——大白天都“大漠风尘日色昏”的,入夜反而有战斗条件了?一般作家谁敢写?写了谁能信?——此乃“军旅作家”得天独厚之处;此亦:非有那样的天才,非有那样打破套路的文学实践的勇气,纵素材喂到嘴边也没用。
小结道:恐怕最好第一流的文学都这么来的
小结道:1、侧面描写原也常见,原也不难写好,且原也并不少小说层面的成功的实践。但:2、仅以四句二十八个字的侧面描写便即能让读者们见唐军、见大唐、见我中华民族最辉煌的历史之一,则王昌龄的《从军行•其五》,已臻入神。——那:3、具体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?
要之有三:其一,他真的置身其中,真的就横站在“白骨乱蓬蒿”和“已报生擒吐谷浑”刻刻不停的相互抵消之境;所以,其二,构思上,选材上,他才得以知之哪一方镜头或哪一种运镜之下的唐军将士最具魅力;加之,其三,那可是王昌龄啊!是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的第一流的诗人啊!——凡中文皆信手躯遣之……
再再思之,不独侧面描写或《从军行》组诗,恐怕最好第一流的文学都这么来的。